您的位置 >> 教学科研>>信息通知>>阅览文章

走向“生态教科研”

发表日期:2009/6/25 8:08:50 作者:无

走向“生态教科研”

08-09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南京市上元小学

    春去秋往,一学期真的是很快。回顾教科研工作,是否能深入人心?是否有春华秋实?不断拷问,不断反思。唯从具体工作和理性思考两个层面去小结。

    一.具体工作

    1.教科研学习。(除却教师自觉修为的自我学习不谈,重点看学校开展的教科研网络学习。)

    △学习增强了全员化。本学期,校领导统筹兼顾,将教科研学习作为单项全员基础考核之一,足见重视。实践看来,还是有成效的,从每月的教科研学习考核看,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完成论坛发帖工作,甚至一些不作要求的老教师也积极参与。从积极的意义上思考:至少全体都站到教科研论坛这个阵地,开始有所了解。而骨干教师能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撰写个体学习反思和实践经验。

    △学习更加主题化。为了更加突出学习的主题,增强学习交流的集中性,学期初就对网络论坛作了调整和完善,将过去的主题贴作为“欣赏区”,又结合学校课题开展开辟了“从生态课堂走向生态校园”“让常态教研伴常态课堂齐飞”“友善用脑”等主题。

    存在主要问题:①有了数量而少了质量,论坛的原创性和主体性如何保证?②大量的帖子势必淹没了精华,消减了发帖学习的互动性。主要基于这两个问题而影响了发帖学习质量,也致使本学期的“百姓讲坛”最终搁浅。

    2.主课题研究。(主要指学校在省市集体研究课题)

    △加强了研究队伍建设。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发展教师队伍的需要,校领导在过去课题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整合。如“生态课堂”课题研究队伍,保留了课题研究原核心团队成员,吸纳了语文、英语、体育等学科骨干教师,未雨绸缪,为今后该课题研究向其他学科辐射,乃至研究“构建生态校园”铺路搭桥。本学期,已经开始了辐射研究的课堂教学实验,分别开设了数学生态研究课和语文生态研究课,各科教师开始参与研讨磨合,效果颇佳。

    △突出了研究的计划性。学期初,教科室在校长室领导下,制定了学期各主课题研究的计划,并分别召开了“生态课题组”“友善用脑课题组”会议,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工作分工,让研究教师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存在主要问题:①队伍的扩大也给集中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怎样发挥队伍重的骨干力量以“群众”管理“群众”?②虽然明确了“做什么”和“怎么做”,但为什么一些教师还是没有“做起来”,其中原因多多,有主观的和客观的,过多分析意义不大,那么作为我们学校行政部门是不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去促进呢?,划室桥强了全员化学期的“百姓讲坛”迟迟是很强,教科研工作的评价

     3.个人课题开展。(指教师在校、区、市个体申报的研究课题)

     △开始普及。这也是上级部门的要求,要求学校教师个人课题课题普及率达到80%,本学期我们是过之而无不及,教师申报校级个人课题共计71项,申报区级个人课题共计31项,远远超过往年,这一要归功于学校将个人课题研究纳入基本考核,二要感谢各年级部主任给予的大力督促支持。

    △成果突出。在刚刚结束的2008年区级个人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中,我校18项个人课题全部结题,获奖率100%,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4篇,为全区最多。这也显示了,我们的教师有能力做好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对待课题研究有着精益求精的精神。

    存在主要问题:①随着课题研究的普及,教科研的相关培训跟上的不够,应给予教师“研究方案”“行动研究”“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操作性培训;②随着普及带来教师的压力,尤其是骨干教师甚至要参与三四个课题研究,压力是好的,但精力毕竟有限的,怎么做好整合,实现省力高效呢?

    二.理性反思

    1.三个本质问题。以上对本学期教科研主要几项工作做了小结,姑且可以说是对教科研工作的一种“现象描述”,以及现象反映出的一些“现象问题”,透过现象,反思教科研工作的本质意义,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三个问题:

    ①教科研有没有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长点?这要求我们一线学校一线教师更加要注重“科研”“教研”不分家,某种意义上对我们而言“教研”即“科研”;这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教科研优化常态课堂,问课堂要质量。

    ②教科研有没有成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的支撑点?真正历练过教科研的教师必有这样的体认:教科研是“以苦为乐”!没有写不出论文的教师,没有不会研究的教师,只有不甘寂寞的教师。而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有责任引领教师走上艰难的教科研之路,不断淬炼,提升品质修为。

    ③教科研有没有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改革就是一次教育科研,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加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困惑。等着坐享他人的成果,势必落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科研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为之服务,为之添彩。

    2.初步工作思路。基于以上的反思,提出下阶段教科研工作“生态效应”的设想,简要表述为三个层面:

    ①点的研究和面的研究形成生态。对于一般老师,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教科研讲座,印发有关科研资料,阅读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使其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掌握一些教科研的方法,而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研究范围尽可能小些,研究流程只要基本符合科研要求就行,让教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这就是“面”;对于骨干教师,则使之能成为产生辐射效应的科研核心群体,依靠他们去聚合一批人,培养一批人,这是教科研工作的“点”。是学校教科研工作之“重心”,重在不惜代价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取经;重在邀请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指导。这种以点面结合形成一个生态链去抓课题研究,保证了重点,又达到了全面练兵之目的,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②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形成生态。教研专题和研究课题保持一致,课题要来源与教学,并走进教学;教学应通过研究走向优化。学期初,教导处和教科室就应该携手协商研究专题,教研组就应该和课题组达到整合。

    ③主课题与个人课题形成研究生态。虽然我们已经考虑到教师的精力实际,以及学校主课题研究的需要,建议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设立研究小专题,但是为数寥寥,大多数教师还不能做到自觉,或者是想到而不会做。为此,我们有必要围绕主课题去细化研究专题,以供教师选择,对于一些主要专题应指定某些骨干教师去承担。

     教科研工作,复杂艰巨,需要智慧,需要意志;教科研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生态,需要携手。感谢所有教师和部门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