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团队成长小记
发表日期:2010/4/20 8:47:57 作者:无
——钟海燕赴宿迁讲座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市上元小学的一名品德教师,我今天来是代表我们品德团队来向大家汇报我们团队成长的经历。七年的实验造就了我们这一支团队,我们这支团队有个动听的名字“花之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请大家看我们团队的照片(出示照片)。是不是都是大美女啊,我就是个子最高,皮肤最黑的一朵,下面就有我做代表,向大家汇报我们团队成长的经历。
今天能坐在这儿,首先要感谢杜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在座的各位,给我们一个汇报的机会。我汇报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品德团队成长小记。
2002年秋,我校非常荣幸地成为南师大鲁洁教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的主持人和苏教《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主编鲁洁教授的实验学校,我也很幸运的成为了鲁洁老师项目试验团队的一名实验老师。
七年多来,有鲁洁教授亲领着课程改革实践的前行,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种幸运,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回望这一历程,我们实践着也反思着,学习着也探索着,播种着也收获着。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从开始的陌生、茫然,逐步走向熟悉、清晰。我们与新德育课程亲近着……
1.享受大师引领的幸福
谁曾想到一个年已古稀、在全国教育界享有盛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和教材的主编鲁洁教授,穿着朴素,为人谦逊亲和,对实验教师关怀备至,使我们感受到亲切、自信。但她对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却是十分执着、充满着睿智。
记得2002年的暑期,鲁老师组织我们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鲁老师不仅是思想和目标的引领,而且总是尽力为每位教师准备好学习所需要的资料;中途休息时,都会分享到她给我们准备好的小点心和她的生活故事。
记得在教材试教时,每一课鲁老师都亲临现场听,她带领我们追寻着教材是否能走进老师和学生实际,追寻的是学生如何通过教材和教学将所学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在江宁听试教课,年到古稀的鲁老师上午在我校听了四节课,中午进行研讨。下午又到了另一所学校听了四节课,听后接着研讨,结束时已近七点,老人家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连便餐都没吃就回去了。第二天听说她当晚回家上楼都困难。
在实验的漫长旅途中,鲁老师一行对实验教师关爱备至的故事数不胜数。诸如在我们取得成绩时与我们分享;在我们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在我们遇到委屈时给予安慰;在我们家庭生活遭遇到困难时给予厚爱。他们想到的都是我们,给予的也是我们,我们一路采撷,一路感动。(例如:记得2004年我们在研究品德课程如何向课外延伸,我写了一篇教学随笔,发给鲁老师,没想到鲁老师第二天就给我的文章做了回复
2.享受行动研究的苦与乐
①在“学”中起步
实验研究起步的日子可以说是亦苦亦累亦艰难,我们饱受着跋涉的煎熬,也品味着耕耘的乐趣。
当生活德育走向我们,新的理念便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实践研究中我们深感理论的匮乏。每周一次的集中学习研讨活动,一方面我们细心聆听鲁老师及其南师大老师的谆谆教诲,另一方面我们学习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了解掌握其内涵,研究新教材的特点以及有关书籍。如果说在一开始是实验逼迫我们去读书学习,那么及至今天,我们已逐渐养成了“实践――学习――研究――实践”的习惯。随着实验的推进,挑战越多,我们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我们逐渐体验到读书学习是实验研究的需要,是投身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不断充电,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才能担当实验的先行者使实验不断深入,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道德学习:本学期我们的研究专题是“课堂教学易于激发道德学习路径的典例研究”。提供关于学习主题的文章,版主提出相关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我们经历着“学习——理解——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历程。)
②在探索中前行。新课程的理论能否转化为我们实际的教学行为,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实验研究中我们每周开一课,一小结,每月一交流一总结。我们努力用新学的课程理念去理解与研究教材,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再充分挖掘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努力将新课程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自2002年以来,我们实验组老师不知上过多少节研究课,承担了无数次各级各类的展示课、示范课。这么多年来,我们只知道自己生活的节奏要比别人快很多,睡眠的时间要比别人少很多……”。下面让大家分享几个我们实验中的小故事,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实验研究中的汗水和泪水。
◆“妈妈你不爱我了吗” (钟海燕)
“在面临开研究课的前夜,凌晨三点多种,上小班的儿子发高烧,我和丈夫赶紧抱着儿子直奔医院。深秋的夜晚寒气逼人,让人不免瑟瑟发抖。输液室里,小孩哭闹声、电视的噪杂声,儿子的呻吟声,让我的心情更加烦乱,等儿子渐渐睡去。疲惫不堪的我赶紧拿出教案,一遍一遍地预演着教学过程,预设着课堂上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浑噩中已到凌晨6点,儿子的输液已经结束,由于丈夫请不下来假,我有开课任务更是不行。三人回家梳洗完毕,我换了身衣服人显得精神了些,儿子只得继续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儿子又一次央求道:“妈妈,我不舒服,想回家睡觉。”因为没有休息好,对上课又有些紧张,我对他嚷道:“不是说过不行吗?”儿子吓哭了,抹着眼泪说:“妈妈,你不是说我是你的小宝贝吗?你不爱我了吗?”我耐下性子哄他。那一天,儿子依然第一个走进幼儿园的大门,望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身影,一阵愧疚涌上了心头。”
◆“吃错药”的滋味(周琳)
“实验组又给我安排了一堂研究课《我是教室美容师》,我想把这堂课上好,细节本末都想到了,我满有把握上好。可是到那一天,我的胃疼得让我直不起腰来,我硬撑着准备战斗,陈主任一见这情景,忙叫我休息,我不舍得地离开了教室。到了家中,我心里还想着赶快回去上那节课。我翻到了一瓶胃药,打开盖子看到了一颗大大的白色“药丸”,就急急忙忙糊涂地把那么大的“药丸”费劲地呑了下去。呑是呑了下去了,可喉咙里堵得慌,我心存疑惑地再一看瓶子,原来瓶里那一粒粒金黄的小药片才是真正的胃药,而我呑下的是药丸的干燥剂,我独自含着泪去了医院……”
③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
每次活动后我们都要总结和反思,然后再去实践。因为,新理念化为实践中的行为需要一个内化得过程。我们深感:反思既是行动研究的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过程的开始,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的制定,到采取的行动,再到观察、反思的螺旋式的上升中,我们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真实的提高。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都感到不会反思,交流中也寥寥数语。但我们坚持下来了,教师们的反思小结渐渐由少到多,由表及里。在读书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交流争论中反思…… 我们开始品尝着反思的甜蜜。 2004年底,为了对教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我们撰写了《走进德育课堂》教学百例。历时一年的日子里,彻夜亮着灯光的办公室,装满记载着点滴感受小纸片的抽屉,摞起的一堆堆涂鸦般的修改文稿,潘慧芳教授始终陪伴在我们左右,一次次为我们修改文稿。
3.享受团队合作、共学共研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决不是一两个骨干精兵的事,我们的德育课程实验也不例外。队长将自愿参与实验的教师都组织了起来,开展集体备课,沙龙约会,论文交流等活动。在课程实验组里,老师们虚心地相互学习,一同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思考教学中的困惑,寻找解决的策略。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经常有茫然与茫然的面对,也有智慧与智慧的疏理,还有争论中凝聚的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正是大家的团结协作,我们才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我们的每一节课和每一篇论文,都凝结着实验组教师群体的智慧。
例如,2005年4月,实验组李群老师接受了参加江宁区品德学科赛课的任务,当时她教六年级,赛课的内容却是三年级的内容,她没教过。接到赛课任务时她心里特别紧张,特别没底,想放弃。这时实验组的组长教务处的陈主任鼓励她说:“怕什么,有鲁教授的指引,有我们团队队友的帮助,你的课一定能上好!”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选择了大家认为很难教的三年级下册的第13课“我们共同的家”。这课的目标主要定位在对祖国陆地面积、人口、民族等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上,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我们的国家真大。
经过集体备课,发现本课中有三个难点:
第一、学生动手计算南京到武汉、到哈尔滨、到乌鲁木齐三地距离。三地距离分别是3700千米、3750千米、960千米。距离算出来了,怎样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字中感受两地之间的距离之远呢?
第二、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冬季各地气温相差很大,哈尔滨零下30-50度,天寒地冻,而海南却温暖如春,人们只要穿短袖就行了,而怎样让学生感受这种温差呢?又怎样通过温差来感受祖国幅员辽阔呢?
第三、教材中有个“中国之最”,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课前找有关“中国之最”的资料,激发对祖国的自豪感。那如何对搜集来的资料重组建构,如何从具体情境和实践经验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呢?经过我们团队成员的冥思苦想和反复试教,确定了对这三个难点的处理办法。
对第一个难点的处理:
(1)离南京最近的是哪儿?(武汉)离南京有多远(960千米)960千米有多远呢?比较:101车站到新街口大约16千米,南京到武汉大约有60个101车站到新街口的距离,众生议论(哇,这么远)还有更远的呢?南京到乌鲁木齐3750千米呢,别看坐飞机5个小时,要是坐汽车的话按汽车70千米/小时的速度计算要三天两夜呢。如果骑自行车,恐怕要一个多月呢!
(2)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有什么感受呢?
数字是抽象和理性的,而三年级孩子对祖国的认识是直觉感知的,他们对抽象的数字感受不深。但他们有直接的出门坐车的生活经验,从101车站到新街口的距离的实际感受,唤起已有经验,让学生根据切身的体会进行距离的比较,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去体验和感悟抽象的数字,通过直觉感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对第二个难点的处理:
(1)我们大家都觉得大,是呀,我国祖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说到大,老师想起了去年过年我遇到的一件事,想听吗?李老师有一位朋友叫高明,他的家住在海口市(点击海口),住在哈尔滨的姑姑去年过年时邀请他到哈尔滨去过年,高明带着妈妈为他准备的满满一箱子的衣服,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终于到了姑姑家,刚进姑姑家门就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他们在电话里会说些什么呢?下面我们表演一下,我来扮演妈妈,你们谁想扮演高明呢?
表演打电话:
妈妈:明明,哈尔滨的天气怎样?
高明:天气很冷,结了很多冰。
妈妈:你穿了多少衣服?
高明:我穿了很多衣服,羽绒服、棉袄……
妈妈:明明,妈妈在家穿短袖衫呢。
(2)听了他们母子俩的谈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哈尔滨冷、海南热)
(3)在同一个家里,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温度相差这么大,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祖国大、神奇)
两地距离之远,温度差异之大,以及祖国的邻土面积之大等这些抽象的知识,离三年级学生较远。怎样让它们走进孩子的认知世界呢? 我们努力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成功地引导学生与自己已有的乘车经验相比较来感受路途之远;和本地的温度相比较来感受温差之大;和熟悉的校园相比较来感受祖国面积之大。
对第三个难点的处理: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岛是哪个岛吗?
学生:台湾岛。
老师:台湾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被大家称为——宝岛台湾。台湾岛是我们的中国之最,像这样的中国之最还有很多呢,你知道哪些?下面我们来个抢答比赛,老师来考考你们,你知道中国最长的河吗?
学生:长江。
老师:它有多长?有关长江的知识你有哪些补充?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根据你的资料提出几个合理的问题考考大家,大家先准备一下,准备好了我们来个抢答比赛。
(2)进行抢答比赛
抢答比赛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搜集资料后对资料重组建构,拓宽了学生视野。课堂上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和听同学的介绍,从具体情境和实践经验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这一课获江宁区赛课一等奖,获南京市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三等奖。通过这次磨课、上课,李群老师得到了平时自己一个人很难悟出的课堂经验,体验到了在团队协作中成长的快乐。
今天,面对我们的一篇篇实验论文,一本本实验专辑等诸多实验成果,再回想我们起初的茫然与畏惧,我们的实验教师都有些不敢相信这些是我们自己写的。大家都明白,这不是任何个人所能做到的。这是教师们团结协作的结果。因为,只有在团队中,有了好的领队人,有了指导的良师,有了研讨的伙伴,才有了专业的切磋、认识的磨合、思维的碰撞、优势的互补,才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提高的场域,才有可能在一个个挑战中,焕发出无限的自我潜能。团队的协作,不仅带给大家经验的分享、学识的丰富、理智的挑战、锤炼的阵地,更带给大家价值的构建,师德的滋养,师能的锤炼。今天,团结协作已成为实验教师的教育信念和生活态度。团队协作中的一次次成功,产生一次次惊喜的体验,最终凝聚成了可贵的人生自信。这种自信使我们自强不息,使我们一生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