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师团队>>每月之星>>阅览文章

梦之队——数学学科团队

发表日期:2011/11/1 16:51:03 作者:无

    南京市上元小学是一所注重内涵发展的江苏省实验学校。在内涵发展的理念引领下,数学教研组有幸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詹明道“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实验点。09年以来,学校数学教研组一直致力于“数学生态课堂三种教学方式”的研究,以骨干教师带动群体发展,将研究认真落实到常态管理工作中,实行备课组、教研组两条腿齐步走,并赋予百姓讲坛、菜单讲座、同课异构等多样形式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更是因此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团队。他们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梦之队”,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享受成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理想乐园。

    一、敬业爱岗,真情付出。

    在全国教育界享有盛名的詹明道老师,对待工作痴迷执着,对实验教师更是关怀备至,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没有工作的指派,没有任务的驱使,没有名利的奢望,有的只是心中那份对参加实验研究的感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追求和肩头的那份责任。

    他们有业也有家,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爸妈。日常教学的繁忙与家庭琐事的双重牵绊,让他们无法在白天进行教研,常常是忙完一天的教学工作,安顿好年幼的孩子和家庭琐事后又开始新的工作,记不清加了多少班,熬过多少夜。他们一路走来,充满艰辛与辛酸,但都无怨无悔。

    史成林老师已年过半百、临近退休,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团队中德高望重。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常年的“老寒腿”,不能久坐,发作的时候甚至不能站立,最严重的时候,近乎10公分长的针一连要灸十来针。可每一次的议题、磨课,一议、一磨就是大半天、一整天,他只能依靠不停地变换坐姿、时不时地把腿架高来缓解不适;每当大家遭遇“瓶颈”了,产生分歧了,他总会有“金点子”出现,大家都钦佩地称他为“智囊”。言克琴老师的丈夫在汤山,由于工作需要,不能经常回来,她既要当儿媳,更要当“儿子”,既是妈妈,又是“爸爸”,是家里的“主心骨”。可这根“主心骨”却常常因为工作怠慢了亲人。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加班,忘记了还等在校门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女儿。芮红梅老师被詹老师亲切地称为“金花”,以此赞誉她工作的热情和劲头。有一次加班到很晚,夜黑路不明崴伤了脚,疼得她汗珠直冒,却依然咬牙坚持不退缩。   

    他们曾经为了探索数学生态课堂的三种学习方式,牺牲五一长假连续奋战6昼夜;为了数学生态课堂一节课的设计,从晚上七点一直研讨到凌晨4点;为了客观、全面地认识数学生态课堂,5次深入到乡村小学,广泛收集信息;为了整理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资料,进行阶段性汇报总结,几乎牺牲了整个寒暑假……

     可以说,类似这样的事例无时无刻不发生在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身上,不胜枚举。而每每问及他们的想法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们爱教研,因为虽然忙碌辛劳,有时还酸楚憋屈,但更多的是从中体会到的乐趣。如果不参加实验,离开团队,他们会倍加惆怅失落。如果必须用一个数来表示他们爱教研的期限和投入教研的程度,那就是“一”。“一心一意”的“一”、“一辈子”的“一”。

     二、辛勤耕耘,自我提高

     他们在“学”中起步。实验研究起步的日子可以说是亦苦亦累亦艰难,他们饱受着跋涉的煎熬,也品味着耕耘的乐趣。

     每周一次的集中学习研讨活动,一方面细心聆听詹老师及市教研室、小培中心大师们的谆谆教诲,另一方面学习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了解掌握其内涵,研究新教材的特点以及有关书籍。他们逐渐养成了“实践――学习――研究――实践”的习惯。随着实验的推进,挑战越来越多,他们就不断地、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逐渐体验到读书学习是实验研究的需要,是投身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不断充电,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才能担当实验的先行者使实验不断深入,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他们在探索中前行。新课程的理论能否转化为我们实际的教学行为,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实验研究中每周开一课,一小结,每月一交流一总结。努力用新学的课程理念去理解与研究教材,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充分挖掘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努力将新课程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实验组老师不知上过多少节研究课,承担了无数次各级各类的展示课、示范课。这么多年来,他们只知道自己生活的节奏要比别人快很多,睡眠的时间要比别人少很多……”。

    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共进。新课程改革决不是一两个骨干精兵的事。数学团队的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沙龙约会,论文交流等活动中,虚心学习,一同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思考教学中的困惑,寻找解决的策略。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经常有茫然与茫然的面对,也有智慧与智慧的疏理,还有争论中凝聚的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正是大家的团结协作,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每一节课和每一篇论文里,都凝结了实验组教师群体的心血与智慧。

    他们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每次活动后都要总结和反思,然后再去实践。因为,新理念化为实践中的行为需要一个内化得过程。他们深深地感到:反思既是行动研究的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过程的开始。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的制定,到采取的行动,再到观察、反思的螺旋式的上升中,他们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真实的提高。在实验的起始阶段,大家都感到不会反思,交流中也寥寥数语,但最终他们坚持下来了:教师们的反思小结渐渐由少到多,由表及里。在读书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交流争论中反思……

    他们品尝到了反思的甜蜜,也收获着专业提升的喜悦。团队中,有2名市优青,其中一名已入选市带头人后备力量。区带头人2名。还成长出一大批年轻的骨干教师。

    三、思考总结,不断进取

    倾心教育铸青春,勤勉执着上元人。数学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以不断超越自我、永远坚韧不拔的信念,顽强地雕琢着自己的梦。

    为了对教学研究进行梳理、反思,他们申报、获批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教科所刘永和所长、南师大潘慧芳教授等一批专家的褒奖,已于2010年12月顺利结题。数学团队也被南京市评为先进教研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浇铸累累硕果。就是这样一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合作奉献的团队,创造出了喜人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水平、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大幅度的稳步提升,已跨入江宁区前列。研究初期发表的沙龙文章受到《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主编的青睐,特意来函邀请他们参加北京论坛。主办的数学生态课堂现场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南到广东深圳、北到黑龙江辽宁的800余人到场交流研讨,不得不临时增设两个分会场,《江苏科技报》等多家媒体为此还做了专门跟踪报道。天津著名的特级教师徐长青来江苏教育学院讲学时,看到了此报道,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最近在中央教科所刚听专家们要在北京或上海试点搞生态课堂的研究,没想到南京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如此好的成果。”多家外地学校也专门邀请他们去交流研讨。用数学生态课堂理念设计出的课,不仅多次在区、市、省好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而且在华东六省一市及全国的赛课中也获得一等奖。与数学生态课堂相关的文章被多家杂志、报刊登载,百余篇论文在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获奖。他们从“台下”走到“台前”, 多次为区、本市、省内外数学学科提供活动现场,多次承办市、区校本教研、数学学科教学研讨、课程改革现场活动。他们从“籍籍无名”到“声名渐响”,多名教师应邀分别赴外地进行新课程培训讲座活动。

    时间飞逝,青春渐去,但上元小学数学团队的和谐奋进的势头依旧。他们把实验感受、心得体会都倾情融入《走进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丛书里。历时一年多的日子里,彻夜亮着灯光的办公室,装满记载着点滴感受小纸片的抽屉,摞起的一堆堆涂鸦般的修改文稿,见证着他们对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实验研究的真诚与执着。

    上元小学“梦之队”是一个平凡的集体,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更是一个潜心研教学,热血书青春的集体。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静静耕耘,在团结的氛围里默默绽放,用平凡演绎高尚,用奉献诠释人生,他们会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