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科研>>校本教研>>阅览文章

让草根绽放生命的绿色

发表日期:2009/2/20 13:15:14 作者:无

一群草根语文老师的教研纪实摘要

上元小学  盛书霞

真的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教研活动了——成员,我们二年级组的六位语文老师;内容,反思第一单元教学中的得失,进行第二单元前两课的集体备课。

片段一:(回顾《练习一》的教学)

“我今天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教了这部分的内容。嗓子都讲哑了;可是,会的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郁闷的我!”张荣老师说。

“这很正常!” 深谙低语教学之道的李义萍老师开了腔:“查字典这个内容本身就是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付考试,孩子们也许没有问题,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这个技能则一定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听了这话,我不由得重新打量了一下李老师,真是太精准了!对“查字典”这个教学内容,教学的目的是应对考试,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不同。前者,我们在教学时只需强调,先提取部首,再数一数这个字总的笔画数即可。而后者,我们要考虑到学生手里字典版本的不同,要讲和书上不同的另外一种方法,要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实际操作,要在学生间巡视,随时去发现、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找到了字所在的那一页,也并不是填完音节就OK了,针对字旁边的那些数字、字、圈等等,还得做个简单的解释、说明。虽说查字典训练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如此繁杂的内容,是需要多说、多实际体验的啊!

“所以,张荣嗓子讲哑了是值得的啊!”江月、王丽萍老师异口同声。

至此,我们达成共识——“部首查字法”,我们的目标,不仅能应对考试,更要通过不懈地训练、指导,让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种技能!

片段二:(回顾《识字2》的教学

我说:“《识字2》关于桂林山水的词串挺难教的!”

“你去过桂林吗?”奚治华老师问。“没有。难道去过就能教好了?”我很是不解。

“这倒未必!可是,去过,你才理解得更深刻!刚才你说你们班的孩子在观察图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用了‘连绵起伏’来形容山。这是错的!桂林的山是这儿一个,那儿一个!” 奚老师边说边比画!我恍然大悟,一下子联想到“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这句让熟得不能再熟的话,我却没有真正读懂它的意思!

“这样,我再把我在桂林拍得照片拿来给你们看!我带给学生看的,还没有带回家。”看着这些已经有些泛黄的照片、明信片,一种对奚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生活即教育”。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很多人狭隘地以为这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殊不知,教师也需要如此。如此,方能积淀更多的素养,如此,方能成为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老师!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很成功的课,旁人问,为了准备这节课,您花了多长时间?师者说:“我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准备!” 这个故事有化用和杜撰的可能。但是,却丝毫不影响故事中的这个不争的哲理——教师,应该过有教育的生活!看着这些泛黄的照片,孩子们会有什么感受?是否会想象自己的老师曾经徜徉其间?我想,比起网络中能搜索到的桂林美仑美奂的山水图片,这些一定更有温度,更有情味,更有意蕴!

后记:

“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张荣老师唱起了这首当时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

“哦,三八妇女节,学校带我们去桂林吧!”

“想得美!”

“想得当然美,否则,何必要想呢!”

“完了,今天又没有完成教研任务!”

“明天继续……”

确实是一次普通的教研,可是,带给我的却是一种别样的感觉!

什么是团队的力量?看这里!

什么是热爱语文的教师?看这里!

我们不是名师,我们没有光环,我们只是一群“草根”语文教师,我们每天忙着在自己的田里耕种,可是,我们思考着,我们吸收着,我们改变着……我们,会越来越强!

 

让草根绽放生命的绿色

——回应“一群草根语文老师的教研纪实摘要”

南京市上元小学  王宁

    打开上元小学论坛,看到盛书霞老师更新的帖子《一群草根语文老师的教研纪实摘要》,打开——浏览——细读——品味,从标题到内容,没有多少雕琢与粉饰,实实在在的文字诉说着原汁原味的教学教研,平平常常的大白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群草根教师思考追寻着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一切似乎是那么的熟悉,因为我们很多教师,很多教研组都这么做过,交流过,只是我们没有留下痕迹。感谢盛书霞老师在开学之初,在第一次教研活动之后就敲响了常态教学研究的钟声,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版主,惭愧之余,我很愿意给予回应,希翼激荡起更多的回音。

    一、从“被动”到“自觉”,让“自我”在互动中不断丰富完善。

    可能你我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参与教育教学的各类研究中,甚至是在只要是众人参与讨论的集会中,我们都曾“心虚”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虚心”地接受着别人的见解,渐渐地,我们开始“插嘴”,开始“高谈阔论”。我以为这是一名教师成长应该有的体验。从盛书霞老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每一个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了教研讨论,这是很可贵的研究氛围。这种氛围决不是依靠一个什么“高人”所能营造的,这是一种集体力量,一种互动的牵引,需要你、我、他不断地沟通、碰撞、融合;这也决不是一时的氛围,这是一种常态的研究,一种教师职业的习惯,需要你我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中去引导、主导,甚至使之成为每一天教师工作闲谈的主流。这样的氛围,无论之于教师群体还是个体,势必成为一种互为的积极的影响,一种长远常态的影响。

     二、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让常态课堂走向优化高效。

     你我都深知开课的艰辛,都可以分辨“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差别。曾经读到“让公开课常态化”“让日常课成为公开课”,在此不去妄自评说这口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但“不断优化日常教学,提高常态课的效率”这无疑是正确的。那么途径在哪里?我以为盛书霞老师已经给予了我们启示:优化日常教学研究,让常态教研为常态课堂服务。怎么做呢?其中也有启示:常态教研“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

     我们日常的校本教学研究主要目标不该是为了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是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该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交流日常教学具体做法、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启迪,从而改进教学;就该以集体备课为主导,真正做到“集体”各抒己见,完全不必要妄自菲薄的隐藏自己,被动接受,也许你可以质疑,也许你能够启发他人,也许即便是个人的课堂失败也可以作为大家的教训;就该带着教研中集体的智慧,融合个人的风格再走进常态的课堂。久而久之,我想,常态课就是研究课,常态课就会趋向公开课。

    三、从“说”到“写”,让思想日趋清晰成熟,化为草根的生命之源。

    在参与教研活动中,我们都是以“说”来交流的,应该有预设的语言,也有即时的语言;有平常的语言,也有非凡的灵感。因为在互动的对话之中,有碰撞,有启发,有融合。这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在这样的集体之中分享着个人的工作经验,借鉴着他人的工作经验,重新建构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当然这种融合与重构必定是零散的、即时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给予梳理、记录,那可贵的灵感与碰撞的智慧很可能昙花一现,不能发挥她应有的长效、高效。抑或说,我们的互动学习研究也大多是一种具体做法形式上的模仿罢了。因此,我们常有这样的学习感叹:人家那样教怎么就可以,我怎么就不能那样一下呢!我那样一下,为什么效果就不好呢!

    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常态的教研活动就应当是教师最经常最直接最长效的培训学习的基地,是学习就当“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我想:如盛书霞老师一样的动笔,必定是一个重新整理、梳理、清理的提升过程,是一个让他人行为、观念进一步内化融合为自我能力的过程,是一名扎扎实实的草根滋长思想的过程。当然,“写”,也必然是孤独艰难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锤炼着我们的文字修养,更是坚韧着我们的意志品格,这是我们高效学习,不断成长所必须享受的煎熬。

    常态教学教研,重任在肩。这不仅是学校领导的,也是草根教师的,需要你我共同承载它,推动它不断前进,你我也必定随之前行,绽放出生命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