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科研>>校本教研>>阅览文章

让常态教研伴常态课堂齐飞

发表日期:2009/2/26 10:32:28 作者:无

让常态教研伴常态课堂齐飞

上元小学:王宁

 

    昨天我校拉开了“教学视导”的帷幕,这是围绕区教育局提出工作重点之“改造常态课堂”采取的有力举措之一。按照视导组的安排,我上午听了两节课,下午视导了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甚是忙碌,然感受也颇多。

    一、让常态课堂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我听了六(5)班孙玉老师的语文课《卢沟桥的烽火》和朱继祥老师的品社课《美丽的中国》,不具体去评述两节课课堂的得失,几点体会一起商榷、共勉。

    常态课,是相对于公开课而言,是我们每天都要上的课,基于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是提升学生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如公开课那样有时间精力去细细雕琢。那么怎样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益呢?

    1、“一生的准备”与“一时的准备”。

    记得有人听了一位大师的课问大师:“你用了多久时间准备了这节课?”大师说:“可以说我工作了三十年也准备了三十年,具体这节课我准备了十分钟。”这段寓意深远的话启示我们: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支撑起每一节课的是我们长久形成的教学技能、教学机智、领会教材的灵敏度等;启示我们:重在平时的自觉学习,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积累教学经验。昨天在朱继祥老师的课堂上我也具体感受到这一辨正关系,朱老师热爱生活、爱好摄影,课堂上他展示了自己数年游览所拍摄的精美作品,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起去游历名山大川,感受祖国的美,我们说这节课他又准备了多久呢?

    2、“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这一课有那么多的词语要理解,有那么多的句子要体会,实在来不及。”怎么办呢?知识要不要学习掌?但书本仅仅是个载体,我们与其面面俱到,样样不到位,不如就抓住一个词、一句话,带着学生细细体会,交给方法,感受文字的魅力。相信长此以往学生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升,杜绝担心考试时考这个词又担心考那个词而遍地撒网、死记硬背的思想,即便是“应试”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的试卷也逐渐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了。

    3、“集体智慧”与“个体经验”。

    走进常态课堂的往往是我们教师个体,教师虽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但绝对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个体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弥补个体经验的不足和时间的局限,开展常态课的集体备课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此集体备课应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并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做必要的修改,从而带着集体的智慧和个体经验的融合走进每一节课,如此一定能优化常态课教学,也能不断丰富教师个体的教学经验。

    二、让常态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

    昨天下午,我参与视导了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他们讨论了对常态课的认识,结合具体的课例交流了如何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每一个教师都能积极参与,不管结局怎样,我想如果每次教研都这么畅所欲言,紧密结合实际,那常态教研一定能成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主渠道,成为课堂教学的加油站。

    在此之前,我有幸在论坛中读到盛书霞老师记录的《一群草根语文老师的教研纪实摘要》一文,感谢她给予了我许多的启发,现就一并陈述自己的感受。(在《让草根绽放生命的绿色》一文已有详述,不再赘述)

 

    因为服从区教研室的安排,参加区级教学视导,不能参与今天的校级首次教学视导反馈交流,也因为张校搞笑地语重心长:“你可不能肥了别人,瘦了自己家呀。”所以书面草草整理自己一天视导的感受予以汇报,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