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又动脑 探究更高效
发表日期:2017/5/22 10:28:26 作者:王贤平
动手又动脑 探究更高效
5月19日,南京市上元小学全体科学老师齐聚科学实验室(1)进行了科学教研组本学期第4次研讨活动。
首先,老师们观摩了端家丽老师执教的《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本课是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二课。端老师的整节课设计精妙,环节清晰。沿着“认识弹性——体验弹力——弹力的大小”三个主要环节串成的主线,通过分别捏、压、拉海绵、橡皮筋、尺子、弹簧四个物体,观察物体形状的变化以及撤去外力后的状态,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具有“弹性”。并通过实验认识弹力,并研究了弹力的大小。端老师在实验指导环节,能够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
紧接着,科学老师针对端老师的这节教研课,在教学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作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孙娟老师认为:教师在播放玻璃瓶也有形变的实验视频之前,能否做一个塑料瓶的演示实验?这样在实验现象的对比中对形状改变的认识会更直观,视频播放的效果会更好。王贤平老师认为:钩码拉弹簧的实验应该在弹性和弹力概念出示之前。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状改变越明显,即拉力与拉伸长度的关系。进而进一步认识弹性也是有限度的。此实验用来观察弹力大小,学生不能理解钩码的重量与弹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