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师团队>>阅览文章
向青年教师朱卉、冯芬学习
发表日期:2013/6/11 21:08:03 作者:盛书霞
向青年教师学习之朱卉老师篇
之前听周兰美主任说朱卉老师上课非常不错,一直没有机会去感受。这次,终于听到了,《咏华山》(第二课时);而且,正如周兰美主任所说,实在上得很不错。
1.对重点段落用多种方式加以咀嚼玩味
重点段落就是想表现华山之高,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风景之美。朱老师用两种方式让孩子进行感受——
(1)朗读、想象感受华山之高。在感受华山的“高”时,朱老师首先出示图片,然后用具体的数据,辅以和教室高度相比较,是700多个教室之高。在这样之后,让孩子们朗读感受。不仅如此,还要求孩子们带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问题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效果从孩子们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华山之高。
(2)画图感受华山之高,“远远近近”之意。朱老师还用画图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山腰间飘着读读白云”,在通过和自己腰相类比山腰之后,让孩子画白云;还通过“要花几朵”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一朵朵”的意思。老师还用画图的意思让孩子们理解什么叫“远远近近”——距离有远、近,数量有很多。
2.注重对孩子语感的训练及培养
(1)用补充句子的形式训练培养孩子的语感。导入部分,出示华山图片,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样的华山?旨在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
(2)感受完华山之高后,朱老师让孩子朗诵一首和课文内容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诗歌,进一步丰润孩子对课文表达的吸收和内化。
(3)还运用想象拓展的方法,让孩子用“我看见 ”的句式想象登上山顶之后的所见。
3.孩子们呈现的课堂学习语文的状态令人兴奋。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对学习语文的状态实在令人高兴。上课前,朱老师一不小心将准备“一块橡皮”说成“一支橡皮”,立刻就听到一个孩子在下面纠正;上课过程中,无论是读书还是表达,孩子始终是兴味盎然。
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个人认为,可能还有两个细节可以再斟酌一下:
1.对年段特点的把握是不是可以再准确点?具体表现为这样两个提问上——(1)听老师读课文第二小节,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华山高的句子。自己动笔画一画。(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华山的高的?个人认为,这两个提问在中年段教学中用可能更贴切一些。从课堂反馈来看,孩子显然无从答起。
2.画图表达时意思是不是要更准确些?在理解“远远近近”时,老师采用了画图的方式,但是好像忽略了“都在华山的脚下”,化成了和华山差不多高的山。虽然课堂上孩子们没有质疑,教学中也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但是我想,教学还是应该要追求严谨的。
瑕不掩瑜,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实在有很多!所以,向朱卉老师学习!
向青年教师学习之冯芬老师篇
美丽的冯芬老师最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她在班级管理上的用心。一年级开学不久,当很多孩子还不能安安静静地上课、整整齐齐地走路时,她的班级已经开始步入正轨了。有一些课任老师也说,她班的孩子似乎格外懂事,上规矩。还有那次一年级广播操比赛,考虑到当时是冬天,学校就没有对孩子们的服装提出要求。可是,轮到她班出场的时候,男孩子一律穿着黑色、蓝色的棉袄站在内侧,女孩子穿着各种红色的棉袄站于外侧。这样的用心实在不令人侧目。而今天,她用这节语文课再次征服了我!
她上的是《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我对这一课也非常有感情,五年前,我也曾用这篇课文上过一节公开课。可是,和她相比,我只有佩服!
佩服她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能力!
在教学课文阶段,冯老师提了这么一个要求:“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画出带有‘喝’(生字)的词。” 我听到这个要求的第一反应是,她要借机巩固生字——会读之后的理解运用。可是,等到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课文中画时,我才发现,此环节还蕴含深意——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原来就是课文情节发展脉络之关键词。不仅如此,在结束课文教学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她又再次运用这揭示情节发展的关键词。巧妙,自然,高效!想当年,课文我也反反复复钻研了很多遍,但是,却没有发现这点!
佩服她对年段特点的准确定位能力!
在我看来,低年级教学,应该重在一个“趣”字,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品味文字,学习语文,爱上我们的文化!冯老师就是如此!
课始,她让孩子们听由课文改编的歌曲。看着歌曲MV,听着和课文差不多的歌词,有些孩子们甚至还能跟着哼哼,情确盎然。学习生字时,课件制作得非常有趣,会读的生字一个个跑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在体会乌鸦“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时的心情时,冯老师先让孩子自己体会感受,接着用QQ表情中的焦急、抓狂、喜悦来表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孩子们当小乌鸦将石子一颗一颗放入瓶中看着水渐渐升高时,课堂的趣味性更是升到了最高点。
佩服她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训练的语文意识!
在学习课文中,冯老师的训练意识特别强烈,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还非常自然,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说到“到处”,自然的让孩子用到处说话;用“因为……所以……”的格式来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关注实验的过程,更利用实验引导孩子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水怎样地升高了?小乌鸦,你累了吗?
当然,若是说还有什么可以提升的部分的话,我以为,实验部分还是再精致点、再有趣点——老师问小乌鸦:“小乌鸦,你累了吗?”再请小朋友对乌鸦说话:“你想对小乌鸦说什么?”这样小乌鸦的聪明、不放弃、勇敢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出来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