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党群团工会>>阅览文章

上元小学学习简报第12期

发表日期:2009/11/24 7:51:00 作者:无

中共上元小学党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2 

中共南京市上元小学党支部

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11 23

                                                                 

上元小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培养人民满意的教师,创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开发潜能,适应未来”的办学理念,实施“构建生态校园,打造阳光团队,彰显艺术特色”的办学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力争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学生发展服务

 

大课间活动——多姿多彩

本着为孩子服务的宗旨,考虑到各年段孩子的身心特点,为满足孩子们对课外活动的多种需要,保障孩子开开心心活动,健健康康成长。学校德育处精心制定了本学期大课间活动计划,做到:每月一主题,年段有特色。

九月份,天气还热,学校场地有限,德育处因地制宜,采取以小游戏为主的活动方式,“喊数”、“人椅”、“愚公移山”等一批新颖有趣的游戏在不同年级开展,学生兴趣盎然。

十月份后,气温骤降,德育处安排跳绳、踢毽子等传统项目,根据不同的年段,开展跳短绳、长绳、单跳、双飞等形式不同、时间要求不一的具体活动方案。

为烘托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德育处安排每周五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是集体跳韵律操。韵律操由学校舞蹈老师自创,先由学校舞蹈团的小队员示范表演,学校录制成光盘,再利用夕会、班队课的时间进行视频教学。其活泼的节奏,鲜明的韵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多元丰富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为此,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增长智慧,培育能力,锻炼才干。0610月,学校参加了由省教研室引进的中美合作项目——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学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20091027日,伴随着清晨明媚的阳光,南京市上元小学六(4)班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2009年度公民教育国际论坛的会场。孩子们向来自国内外的公民教育专家们展示了“关于江宁区学生缺少课外公益活动场所问题的研究”听证现场。听证会上,一张张显示调查结果的资料和照片,一摞摞由分散到整合,由零碎到完整的资料,一幅幅突出主题整体策划设计的展板,一段段生动精彩的答辩,引得了全场与会代表的阵阵惊叹,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苏飞校长也在公民教育国际论坛上做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孩子道德学习的重要路径”的专题汇报,从孩子们“在过程中经历着体验”、“在反思中建构品德”、“在展示中收获自信”三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赢得了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多元丰富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经历着体验,建构着道德经验,享受着生命价值体现的快乐。

 

读书节活动——浓浓书香

根据区2009年中小学读书节活动精神,学校组织开展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成立了两个社团——小书迷俱乐部和校园DV拍摄小组。

小书迷俱乐部的活动:

1、每周二小书迷俱乐部会员进行读书交流活动;

2、每月组织小书迷会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班会课到中低年级开展“好书推荐”、“分享我的阅读故事”、“作品欣赏”等主题的活动;

3、协助开展本班图书角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校园DV拍摄小组的要求:

1、周五下午放学后进行相关技能学习和培训;

    2、编成小组,每两个星期展示一次。每组有四人,分别负责选材、拍摄、写报道文章、剪辑;

3、每月按主题进行相关制作。10月份为读书节相关报道;十一月份为学校卫生相关报道;12月份为大课间相关报道;2010年1月份进行“最美的上小人的评选”。

读书节期间,学校形成了四项制度:读书时间制度化;每月一书制度化;每周分享制度化;读书之星评比制度化。进行了五次系列活动:“我与祖国”读书征文比赛;小书迷好书推荐活动;图书漂流;低年段的经典诵读;看一部根据经典改编的电影。

读书节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创设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多纬度、全方位的浸泡书香,不仅拓宽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提升了综合素养,促进了德行教化,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

 

                                                             

报:区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区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第四指导检查组

发:学校支部委员、各党小组

       20091123 日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