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汇报
发表日期:2007/11/17 14:17:02 作者:无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汇报
南京市上元小学 聂方胜
一、为什么要研究《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这一课题?
1、社会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目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学校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校青年教师发展班在市区教研室及江苏省特级教师詹明道的指导下学习《生态教育学》时萌发了将课堂与环境相联系的想法,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和谐与生态本质是一致的,世界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上,强调人类应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建设者,加强对他们的生态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教师、学生、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系统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并不等同于自然系统。自然系统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的、非生物的因素组成的整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系统,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系统仅是自然系统中的一种,但生态水平又高于自然系统。课堂因为有了教师、学生这两个生态主体,并进行了相互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课程、教师、学生、环境几者之间的生态系统。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如何很好地发挥各生态因素的作用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也就成为我们研究《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的社会需要。
2、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个性发展。在对待学生的发展问题上,人们认为人是有潜能的,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于是有人认为潜能开发可以是无止境的,他们试图以考试分数来不断刺激学生,借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因此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怕学(我们并不反对考试与分数,从古到今,考试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体现了教育和社会竞争的公平,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它能较好地处理人才选拔与分流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通过频繁的考试来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只是想通过构建生态课堂来研究教育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理解生命的意义,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感悟中获得教学效益和生命价值的整体提升)。这种发展观违背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而有个性,也应是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学生是独立的生命,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而进行过度开发,其结果必然要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践踏,个性发展遭压抑,课堂的生命活力被扼杀,这种过分密集的枯竭性的智能开掘就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
3、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学生与各种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看作是宏观层面上的生态系统,表现为理解生命发展的意义,遵循教育的规律,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生命的价值,而教学和课堂则可以看成是教育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化,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从生态课堂的认知角度出发,数学教学既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情景的模拟,它本质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态过程,是在环境、课程和教师相互作用下的、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主观方式进行的对数学意义的建构过程。这正是我们《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课堂的实质
1、什么是生态课堂?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综合整体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和自然主义的学生观,我们认为生态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其关键词是:自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的结构简单地说就是课程、师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生态课堂的特点:
自然和谐:表现为教师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活动的、自主的、情感的、趣味的数学学习环境,建立一种师生间如朋友般的和谐氛围,营造贴近学生自身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生命生成:表现为教学过程由单向的“灌输”和“机械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双方在“对话”和“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对话、实践创造与资源开发,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不断生成、创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挖握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的价值。
整体、开放、发展:生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平衡的整体,因此,生态课堂也就具有了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环境、师生、课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链,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因为在开放的系统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与交流,这种环境、师生、课程的共生性才使课堂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其最终表现形式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3、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思路是:乐于接受、体验感悟、整体提升。
乐于接受:在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教师用真诚的心灵去倾听,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用宽容的眼光去评价,让课堂始终洋溢着“爱意”,让课堂始终彰显着“创意”。
体验感悟: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对知识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要还给学生探究权,减少教师的霸权,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再发现”、“再创造”,让课堂“悟而有序,悟而有助,生成共享”。
整体提升: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在宽松而扎实的经历中收获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感受。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三、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
课题方向:
生态课堂教育环境的研究;
生态课堂教学方法或方式的研究;
数学学习心理与生态理论一致性的研究;
数学教学生态学角度的评价研究。
时间安排:我校的《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酝酿论证阶段:2004年2月至2005年7月。
动员学习阶段:2005年8月至2005年12月。
具体实施阶段: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
总结推广阶段:2006年12月至 2007年5月。
具体工作:在确立课题之后,学校组织人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程序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总课题、子课题方案的撰写,研究人员的落实与分工,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以下一些具体工作:
学生的调查问卷:要有问卷调查,任课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交负责人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的数学小论文、小故事竞赛:参考主题有: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课、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是这样学习数学的……先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再交年级负责人组织评奖,各年级的负责人再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材料。
数学教师撰写围绕生态课堂学习的学习笔记:每学期至少8篇,定期上交并用教研组活动的时间以子课题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修改。
教师的生态课堂知识问答的撰写:为解决教师学习时间少的问题,我们将购买的理论书籍交由指定的教师学习,并将其中重点的内容做好记录,打印下发给教师重点学习。
教学片断、案例、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原则上每位数学教师至少各一篇,多次开省市区校公开课、赛课的老师要多篇,上交后由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召集组员进行修改,并交由学校教科室上报省市区组织评奖。
录像课的修改及相关案例的撰写:对在各级用生态课堂的理论和观点上的公开课,请专家进行评课,学校将组织拍摄成录像片,目前已拍摄2节,后面还将陆续拍摄。
生态课堂的研究课、展示课:结合教研组的研究课进行研究,利用每周周四下午时间进行集体备课,选择时间进行上课,全体数学教师听课,上完课后全体数学教师集中起来用生态课堂的理论、观点进行评课,并上交教案、反思和教学评价表。学校于本学期还举行了一次校级生态课堂研究展示活动,邀请了市区专家到场指导、诊断课题的研究情况。
2、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生态课堂理论指导下,我校的数学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形象的进一步提升。通过研究学习,教师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优质课和优秀论文在全国、省市区获奖或发表,其中《年月日》一课获南京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获江苏省数学赛课一等奖,《平均数》一课获华东六省一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另有多节数学课在区内外赛课中获奖,在与兄弟学校交流中获得好评。《关注课堂生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江宁区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沙龙纪要)全文一万多字发表于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小学数学教育》06年第三期,并被《人民教育网》和《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网转载,另有十几篇论文和案例在省市区级获奖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