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科研>>校本科研>>阅览文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典例研究课题方案

发表日期:2007/11/16 16:46:27 作者:无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

向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典例研究课题方案

南京市上元小学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2002年起,我校就加入鲁洁教授主持的新德育课程的实施研究,着力进行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材建设研究,积极实践探索了《品德与生活(社会)》向生活回归的途径,将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引进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也渐渐喜欢上了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演,可是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并不能致知笃行。为此,我们又在鲁洁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的研究,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并尝试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生长点,构建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时间能力的有限,加之面广量大,此项研究还未能充分深入,为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之能向纵深发展,更具实际效果。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感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品德与生活(生活)》课程教学的步调不够协调统一,致使双方的教育教学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2、学生现实生活与课堂生活不够沟通,尤其是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的作用于学生现实生活,即使将课堂的生活迁移到课外、校外,其效果也未能得以反馈巩固,形成良性循环。

3、《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已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还缺乏一定的与课程相衔接的,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的,引导学生改善生活的实践活动,以及相应的策略方式。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就在于:                 

1、通过延伸实践活动寻找有效的典例,有助于延伸活动的深入进行。

2、通过典例实践活动的细化研究,有助于发现延伸活动具体的操作原则、策略、方式。

3、有助于进一步沟通协调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德育课程教学,形成整合统一的学校德育格局。

4、有助于培养学生致知笃行的品德,有效地改善其生活的质量。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①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中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范围很广,本课题所研究的是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出发,设计的引导学生践行课堂教学内容,改善生活的实践活动。

典例:指在开展的众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测反馈,收集其中有效的或高效的改善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践行品质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②总的界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实践活动的典例研究》是指依据《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德性发展的规律,针对性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引导学生践行,改善其生活的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以促进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改善学生生活的活性因子,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体化。

2、理念依据:

①《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②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    ③主体教育论

三、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

1、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中阐述了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其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具本质意义上的回归,课程要回到儿童生活中去,必须通过儿童这一生活的主体,只有当课程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心智结构才能对于他们的生活发生作用,充分强调了延伸活动的必要。

2、有许多仁人志士也包括我校在十五期间投入了德育课程再回归生活的延伸活动研究,但均都只是起步阶段,未能形成一定的成套经验,更缺乏典型的有效的活动案例。而这正亟待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去实践、探索,为丰富理论提供了鲜活的典型案例。

四、研究的目标与研究假设

1、研究目标:

①完善“十五”期间研究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处延伸活动》探索与搜索更有影响的行之有效活动典型,使德育工作与研究向纵深发展。

②在典例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延伸活动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使其更具实践性、操作性,以利于推广运用。

③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心智结构,促进其德性的发展,致知笃行品格的完善。

2、研究假设:如果我们能有效的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将课程教学与德育工作整合,开展有影响的德育实践活动,就可以巩固德育课堂绩效,培养学生致知笃行的德性,开辟以德育课程为基础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五、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及分工:

1、完善以德育课程为基础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进一步疏理原有的德育课堂向课外延伸活动课,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需要拟订主题延伸活动,下设系列专题延伸活动,使活动更加整合、深入、有效。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德育生活的现状及家长、学生对德性发展的需求;二是,针对调查设计主题德育活动系列。(负责人:陈先凤)

2、研究与开展专题延伸活动。包括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的追踪,活动后的评析反思,并从中探索总结出具体的操作策略与方法。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①方案的设计;②调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调查反馈活动信息(含学生活动中的德育日记,教师的观察记录、家长他人的反馈调查等,确认活动的有效度);③总结活动的策略与方法。(负责人:钟海燕、梅玲、周玲)

3、学生德性成长的典例研究。①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②追踪典型学生个案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德性成长的历程;③反思其德性成长的足迹,总结经验。(负责人:方峥嵘、邢海燕)

(二)主要观点: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载体,是学生德性成长的沃土。

2、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是向课外延伸,取得德育实效的前提。

3、教师的素养是提升活动质量的保证。

4、学生具有追求成功、追求美好生活的德性潜能,我们相信从课程出发的延伸活动是有作用的。

(三)创新之处:

1、改变了以往学校德育工作与德育课程不沟通、不协调的状况,开辟以德育课程为基础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2、改变了以往脱离德育课程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状况,从课程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延伸活动,将更有序、更具生活性,更有效。

3、改变了以往案例只是一般活动的罗列,而是探索与搜集有效(甚至高效)的延伸活动案例,形成值得推广实践的典例。

六、研究方法

1、资料整理法:整理十五期间的延伸活动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延伸活动方案。

2、调查法:①调查学生的德育生活的现状及需要 ; ②调查学生在延伸活动中的表现及效果的反馈。

3、个案法:①活动个案 ;   ②学生成长个案

4、教育叙事法:①教师的教育叙事 ;   ②学生在活动中的德育日记

5、经验总结法:反思活动的收获及不足,总结延伸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610月——200612月)

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请相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成果形式:研究方案。

2、调查学生德育生活现状及需求,整理原有延伸活动资料,完善延伸活动方案。成果形式:主题德育实践活动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71月——200810月)

1、开展系列化的典例活动。成果形式:①活动方案;②活动调查;③活动个案;④活动反思;⑤教师实践活动教育叙事;⑥学生实践活动德育日记;⑦活动光盘。

三、总结阶段(200811月——200812月)

1、整理研究的全过程资料,总结经验。成果形式:教师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2、汇编成果成书。含:报告、论文、教育叙事,学生成长典例、延伸实践活动典例。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是省实验小学,十五期间,我们成功研究了省级课题《在活动中培育爱心,弘扬仁爱美德》,其研究成果《德育之花始盛开》获国家级特等奖。十五期间我校还非常荣幸地成为全国知名专家鲁洁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实验学校,与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同步进行,其研究成果《走进德育课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些都证明了我们有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的科研作风,而且在研究中锤炼了一批年轻的德育骨干队伍,积累了一定的德育课程向课外延伸的经验。这些无疑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为此,我们有信心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九、预期研究成果

1、影像:典例活动的光盘、图片(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2、论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探索的延伸活动的策略与方法、经验总结、追踪的学生成长个案,开展的活动个案等。

3、报告:本课题总的研究报告。

4、典例集:含典型活动设计、活动过程观察记录、活动后效果的反馈、活动后的反思点评。